时间: 1970-01-01
浏览量: 893
国际会议高手云集。许多代表无不想“露一手”,借机表现自己的才华、聪明和学识。这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坛,反映了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有的人言简意赅,有的人则是夸夸其谈;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则是锋芒毕露;有的人谈笑风生,有的人则是讷口少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提供了比较和借鉴的机会。
国际会议的代表彼此以语言相沟通。问题是:世界上现在约有3000种不同的语言。如按使用人数多寡排列,主要有汉语、英语、兴都斯坦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法语、马来语及孟加拉语。这些语言的发音、形式及意义都不同。那么,国际会议是以某种共同的语言来交流,还是每个代表均可使用各自的语言呢?
在相当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国际交往是以拉丁文来进行的。后来它又为法语所替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同为战胜国。凡尔赛和约于是确定英语及法语为国际正式语言。历来外交官只用一种语言的局面被打破,国际会议上出现了英、法语的广泛使用和对译。
在亚太经社会的会议上也不是所有会议,不分正式还是非正式,是大还是小,都一律使用4种工作语言。为节约经费和人力,并为提高工作效率,经与会者协商决定,不少国际会议仅选定一二种语言为工作语言。例如亚洲地区的会议就很可能确定本地使用最广泛的英语为工作语言,而非洲的会议则可能根据地域的不同分别确定英语或法语为工作语言。过多的工作语言会带来极大的不便。欧洲联盟原为12国,工作语言却有9种。为此,欧盟就需雇用通晓三国语言的同声传译70O人。